问题 | 股权执行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释义 | 股权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据有效的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作为股东在其它公司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依法定程序强制转让给债权人或第三人的行为.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53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其它法人企业中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冻结措施。”该规定结束了法学理论界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否可以强制执行的纷争,使股权的强制执行在法律上找到了明确依据;2001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我国第一次专门对强制执行上市公司的股权程序做出较为详细的具体司法解释,但对有较强“人合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强制执行并不十分对症,司法实践中,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强制执行的条件、程序等问题仍有不同见解、不同作法、结果也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立法精神和司法理念,不断探索总结,以求尽可能公正操作。 股权执行的前提条件 被执行人如有货币、实物、房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财产和股权时,只能先执行有形财产、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而不能先执行或同时执行股权,因为前者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快捷,而后者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司法成本也较高,操作不当可能还会侵害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股权的执行程序 (一)冻结被执行人的股权。 《执行规定》第53条第二款规定“冻结投资权益或股权的,应当通知有关企业不得办理被冻结投资权益或股权的转移手续,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股息或红利。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被执行人不得自行转让。”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进行冻结,首先,债权人应依生效的有给付内容的法律文书向有关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同时向人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作为公司股东持有公司股权的具体证明资料,如公司的工商登记材料等;其次,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提供的材料作形式的审查,如被执行人确实持有公司的股权,人民法院应做出冻结被执行人相应股权的民事裁定书,并将裁定书送达给被执行人,同时向所在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告知其不得自行办理被冻结股权的转移手续,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股息和红利。 (二)对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处理。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之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审查。股权被冻结后,人民法院应向社会发出公告,说明股权冻结的情况,告知异议人在确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否则人民法院将对该股权继续执行。 (三)向公司的其他股东征求意见。 根据《执行规定》第54条第二款之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法院应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征求其它股东的意见,在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据此,人民法院在冻结被执行人的股权后,应向公司其他股东发出书面通知,就股权转让事项征求意见,请求在接到书面通知后30日内做出是否同意转让股权的意思表示,同时告诉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 (四)协商、评估。 人民法院裁定股权转让后,可以组织申请人与被执行人进行协商,确定被执行股权的转让价格等事宜,如协商不成,应以评估的方式来确定股权的价值。人民法院应当委托正式成立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股权价值进行评估,做出评估报告。为了使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在评估过程中,人民法院应组织公司向评估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产目录等相关资料,配合评估机构对企业现有的各项财产、债权、债务、经营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清查,从而得出股权的实际价值。 (五)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实现股权的强制转让。 《执行规定》第54条第二款规定,实现股权的强制转让有以下三种方式: 1、拍卖;拍卖时,拍卖的保留价应以上述协商或评估确定的股权价值数额作为参考,同时应通知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其他股东作为竞买人参加,并告知竞买人这一情况。拍卖时,第一次拍卖最高应价未达到保留价时,应当继续进行拍卖,每次拍卖的保留价应当不低于前次保留价的90%,最多经三次拍卖。 2、抵债;经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协商同意或法院拍卖不成功的,经债权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将股权抵债给申请人。当然,人民法院应先征求各股东的意见,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3、变卖;经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将股权变卖或由被执行人自行转让,对于被执行人自行转让的,人民法院应当监督其按照合理价格在指定的期限内进行,并控制变卖的价款,因此这种转让方式也具有强制性。 (六)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强制股权转让时,人民法院应向有关单位及公司出具协助执行通知书,公司应将受让方的姓名、名称以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同时受让方应持拍卖成交证明及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三、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股权强制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非常不完善,所以人民法院在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强制执行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股权冻结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股权冻结即人民法院依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做出冻结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法人企业中的股权的民事裁定书,并将裁定书送达给相关企业,责令其不得办理股权转让手续。但《执行规定》对于股权冻结的具体程序问题并未做出规定,新修订的《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也未做出明确规定。首先,送达对象不明确,根据《执行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冻结股权的,应当通知有关企业不得办理转移手续。这里的“有关企业”范围并不明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冻结或强制转让股权问题的答复>》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要求登记主管机关协助冻结股权的,登记主管机关应当协助执行。实践中,人民法院冻结股权时一般只向被执行人,股份所在公司及工商行政部门送达。笔者依据实践办案中的经验认为,对于一般公司的股权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在依法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有关企业及工商部门即可,但对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三资企业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这类公司的设立、变更、股权的转让等行为必须经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人民法院也应当同时向这些审批机关送达协助执行裁定书,从而避免在法院冻结公司股权后,审批机关又下文同意对冻结股权进行转让情况的发生。 其次,人民法院向公司送达协助执行裁定书时应要求公司提供股东名册。原因有二,第一,股东名册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情况的内部登记资料,《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股东名册应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住所、出资额等;记载事项发生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因此根据股东名册一般可以确定股东基本情况并核实股权份额。实践中,由于股东名册是由公司置备,存放在公司内部,因此公司与被执行人很容易私自变造股东名册,将被执行人名义上排除在公司之外,并以此对抗法院的强制执行。第二,《担保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质押对外是不具公示性的,所以公司与股东之间如串通作假,向人民法院提出该股权已经质押,那么必然导致该股权无法强制执行。 (二)如何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执行规定》第54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修订后的《公司法》应为第七十二条),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公司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由于对具体的程序问题规定得不够明确,造成各地人民法院在操作过程中做法迥异,有的法院要求其他股东在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股权之前就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如不放弃就要股东购买该股权,这其实是优惠优先购买,而不能体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有的法院直接要求其他股东以法院的评估价行使优先购买权,不行使的视为放弃,这也不能体现“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 以上这些做法都与立法的本意相去甚远,根本不能体现“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的真正内涵,也不能保护被执行人、申请执行人、非股东竞买人的合法利益。因为股权是一种动态的财产权益,它随公司的效益好坏和市场前景的好坏等因素而上下波动,如果在拍卖前仅把强制执行的股权在股东这个很小的范围内转让,势必不能真正体现拟转让股权的真正价值,股权价格定高了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定低了会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