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
释义 | 合同是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协议之一,大部分的交易活动都依赖于合同,有开始就有结束,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又有哪些?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这篇文章,帮助您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符合《合同法》第93和34条的规定就可以解除合同。 二、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确立了合同解除的两方面效力:一是向将来发生效力,即终止履行;二是合同解除可以产生溯及力(即引起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第115条和合同法第97条均规定,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 小编在上文已经为您详细的介绍了有关合同解除的法律知识,首先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是《合同法》93条和94条,其次合同解除的条件是四个,即迟延履行、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债务人的过错。最后,合同解除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如果您在这方面还有任何的疑问,请您来电咨询法律咨询网,我们的律师将会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为您详细解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