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民事行为效力 |
释义 |
一、什么是民事行为效力 民事行为效力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所具备的法律约束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要具备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理解并承担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即其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一致,没有被欺诈、胁迫或误解; 3.行为必须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 二、民事行为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是指行为人表达内心意思的方式。民法典规定了两种形式: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1.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视听形式等其他形式。 (1)口头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以口头语言进行的表示。 (2)书面形式则是指行为人通过文字符号等书面材料进行的表示,它又分为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 一般书面形式仅要求行为人使用文字符号进行意思表示,如书面合同、电报、电传等。 特殊书面形式则要求除了文字符号表示外,还须经有关机关确认,如公证、鉴证、审核登记和公告等形式。 2.默示形式则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行为或法律规定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默示形式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形式。 (1)推定形式是指根据行为人的作为来推断其内心意思,如甲公司向乙公司发货,乙公司接受货物且未提出异议,可推定为乙公司有购买甲公司货物的意思。 (2)而沉默形式则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将行为人的不作为视为某种意思表示,如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提出异议即视为同意。 三、明示与默示形式区别 1.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明确表达了内心意思。 (1)在明示形式中,行为人直接通过口头或书面等方式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对方能够清楚地理解其行为意图和法律后果。 (2)而在默示形式中,行为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内心意思,而是根据其行为或法律规定来推断其内心意思,这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证据或法律规定进行解读。 2.此外,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在法律效力上也存在差异。 (1)明示形式因为行为人明确表达了内心意思,所以其法律效力较为明确和直接。 (2)而默示形式则因为行为人没有明确表达内心意思,其法律效力往往需要借助法律规定或外部证据进行确认,因此在实践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解释空间。 你对民事行为的效力还有疑问吗?法律网为你提供全面的法律解答,快来提问吧!我们始终与你站在一起,守护你的法律权益。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