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仲裁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 |
释义 | 一、仲裁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可仲裁事项提交仲裁裁决的书面协议。仲裁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主要包括: 1.若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那么仲裁协议将无效。仲裁范围通常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超出这些限制的事项将无法通过仲裁解决。 2.如果仲裁协议是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该协议也将被视为无效。这是因为这类人无法完全理解并承担仲裁协议的法律后果。 3.当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时,该协议同样无效。胁迫行为违背了对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因此仲裁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4.如果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且当事人又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则该仲裁协议也将无效。仲裁协议需要明确指定仲裁机构,以便在争议发生时确定仲裁的管辖权。 5.仲裁协议作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双方当事人口头订立仲裁协议,该协议将无效,因为书面形式能够确保仲裁协议的明确性和可证明性,从而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二、仲裁协议能力限制 仲裁协议能力限制主要涉及到仲裁协议订立主体的法律资格问题。 1.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的限制,无法独立进行意思表示或无法完全理解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因此,这两类人订立的仲裁协议将无效。 2.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合同或法律关系,法律可能规定了特定的仲裁协议能力限制。 例如,在某些涉及公共利益或特殊保护的领域,法律可能禁止或限制当事人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3.在实践中,当涉及仲裁协议能力限制的问题时,当事人应当谨慎审查对方的法律资格和合同内容,确保仲裁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仲裁机构或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也会关注是否存在仲裁协议能力限制的情况,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裁决或决定。 ![]() 三、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 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是指仲裁协议在订立时必须满足的特定形式要件。 1.根据《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这一要求旨在确保仲裁协议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可证明性,从而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和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 2.书面形式可以表现为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单独的仲裁协议书或者当事人在往来函件、电子邮件等文件中包含的仲裁意思表示。 这些形式都能够有效地记录并证明仲裁协议的内容,为仲裁程序的启动和进行提供明确的依据。 3.口头形式的仲裁协议无效。这是因为口头形式无法提供明确的证据来证明仲裁协议的存在和内容,容易导致争议和纠纷的发生。 因此,当事人在订立仲裁协议时应当遵循书面形式的要求,确保仲裁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如果您有关于仲裁协议的更多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别忘了关注法律网,我们将继续为您提供帮助和指导。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