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票据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 |
释义 | 一、票据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 票据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因为它同样是发生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涉及到双方或者是多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票据行为应当符合民法上对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基本要件,票据行为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还必须符合票据法的特别规定。二者的区别: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但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 (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该行为也是可以导致票据行为在直接当事人之间无效的无效民事行为。 ![]() 二、关于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认定 有意见认为,如果审理过程中法官明显感觉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疾病,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拒不申请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当事人的病历、当事人单位或者住所地普通人的通常看法,以及当事人诉讼意思表达程度、思维状态来确定当事人精神状态,直接确认当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认定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应以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为依据,不应以普通人的评价等含糊标准来确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怠于行使申请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客观隋况,依职权主动委托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我们认为,精神病人在诉讼中能否被确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关系到精神病人在诉讼中的各项诉讼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即程序是否合法,实体处理是否正当。因此,应首先考虑采用何种标准来确定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程度如何,认定其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审理过程中,如果明显感觉一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存在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方当事人进行释明,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是否申请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进行鉴定,并告知有关法律后果。如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确认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规定,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先行认定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什么是票据行为 票据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以发生、变更或消灭票据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涂改、禁止背书、付款、保证、承兑、参加承兑、划线、保付等。 狭义的票据行为是票据当事人以负担票据债务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保付六种。 在票据行为中,有关当事人应当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票据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行使票据权利。依法产生的票据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对票据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以上就是法律网的小编为您介绍的票据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的内容。票据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不仅要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还要符合票据法的规定。票据行为的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您还有问题的话,建议咨询法律网专业律师,法律网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