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名例律 |
释义 | 中国古代法典篇目之一,是关于刑法名称,体例与定罪原则的法律。战国时魏文侯相李悝撰定《法经》,始置《具法》篇。商秧改“法”为“律”,更名《具律》,汉《九章律》相沿不改。三国魏明帝修定《魏律》时,改《具律》为《刑名律》,列为全律的首篇,从此成为通例。《晋律》从魏《刑名律》中分置《法例律》,宋、齐、梁、陈、北魏及北周各朝,均承用晋制。北齐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一篇,改称《名例律》。隋、唐因之。《名例律》是整个法典的总纲,将其置于首篇,起到了总领诸篇的作用。《唐律疏议》卷一《名例》篇解释:“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名训为命,例训为比;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现存的唐《永徵律》中,《名例律》具有6卷57条。规定了五刑、十恶、八议、公私罪、自首免刑、并合论罪及对律无正条者类推定罪等项内容。宋、元、明、清各代法典,皆沿置此律,内容与《唐律》大致相同。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