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区分再审和提审 |
释义 |
如何区分再审和提审 在诉讼活动中,有些当事人只知道控方,却不知道再审、再审和提审,甚至把它们当作一回事。再审、再审和提审的法律概念简述如下: 再审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撤销原判决,发回原人民法院再审。再审由合议庭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进行,再审是指依照审判监督程序,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错误而进行的再审活动,称为再审。再审由院长提出,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裁定下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级人民法院抗诉执行。再审由独立的合议庭进行。原第一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或者抗诉;原属二审案件的,按照二审程序处理。其判决、裁定为终局判决、裁定,不得上诉、抗诉。 提起审判,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为纠正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中的错误,提起审判。审判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尚未判决的)适合作为第一审的案件,应当依法提起诉讼,又称提起审判 再审特征(要素) 法院将按照再审程序重新审理案件,以纠正发生法律效力但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再审的特点如下: 1。再审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院长;当事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的,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再审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或二审判决或裁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5条,在中国的民事诉讼中,再审是在判决或裁定生效后六个月内提起的[2];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变更的,或者在审理案件中发现法官有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枉法行为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立案。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再审期限一般可以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提出,但符合特定条件(原审被告人可以无罪释放,或者原审被告人可以在人民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者案件疑难、复杂、重大),即使在刑罚执行两年后,人民法院仍然需要接受它 再审的分类 再审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程序制度,也是各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各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制度的规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法律赋予的审判监督权规定审判监督程序,即法律机关和公职人员,对具有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提起再审。由于审判监督程序是以审判监督权为基础的,所以一般没有关于提起诉讼时限的强制性规定,只有关于提起再审的条件和理由的原则性规定。另一种是基于当事人诉权的再审,即:,当事人对生效判决不服的,向再审法院提起再审诉讼,再审法院重新审理。各国一般对再审的条件和理由、再审的范围和再审的期限都有具体规定 以上是lyba编写的相关内容。com为您服务。综上所述,管辖权是对案件做出决定的部门,每个地区的司法机构的管辖权是不同的。法律中有严格的规定,每个机构都可以处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在线咨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