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投资基金的有哪些误区
释义
    相当多投资者只有当银行推出新*金时才购买,有些人甚至为了买新*金,将涨得多的基金卖了。新*金发售时,银行门口火爆的排队场面似乎也证明了这种行为的正确性。但这是典型的盲目投资行为。
    因为开放式基金每个交易日都开放申购,没有稀缺性,在基金新发之后仍可以买到。新*金没有过往业绩,投资策略可能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而且大多由新*金经理管理,投资者无从判断其管理能力的优劣。此外,新*金建仓时间较长,在建仓期间如果市场上涨,基金净值涨幅将低于同类基金。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研究老基金的过往业绩,分析其业绩表现的优劣、是否具有持续性,作为投资依据。
    因此,“新*金”不应构成投资者选择基金的理由,老基金应是投资者选择的重点。
    误区二:高净值恐惧症。
    情景:“基金净值这么高了,没有什么上涨空间了,不能买!”。
    将基金份额净值的高低作为投资的依据是基金投资的另一误区。
    在相同情况下,基金份额净值高是基金业绩表现优异以及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较强的表现。基金的上涨空间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总体表现和**公司的管理能力,与基金份额净值绝对值的高低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净值的上限和上涨空间的问题。
    中国基金业还比较年轻,2006年是中国开放式基金业经历的第一个大牛市,目前净值最高的基金份额净值才刚超过3元。而**富达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伦基金成立于1963年,已运作了约44年,2005年4月底的净值曾达到114.96美元,约合900多元人民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表现优异的基金会不断创出基金净值的新高。投资者枉自估计基金净值上限的做法,事实证明是失败的。
    例如,2004年到2005年大多数基金的净值都在1.2元以下,长期的熊市使投资者觉得1.2元是遥不可及的上限。但2006年年初,1.2元被轻易击破,部分优秀基金的净值一直涨到接近2元才回调。2元又成为许多投资者心目中的净值上限,基金净值接近或突破2元时遭遇到大量赎回。前不久又有投资者怀疑,2元多的基金能涨到哪去呢?但是截至2007年1月22日,已出现了净值达到3.087元、累计净值达到3.4169元的基金。事实证明,基金净值不存在什
    么上限,高净值基金也不存在上涨空间有限的问题。相反,在相同情况下净值高的基金大多是管理能力较强的好基金。因为基金净值高,就不买,投资者会损失十分宝贵的投资机会。
    误区三:长期资金,短线买卖;根据股指涨跌进行基金的波段操作。
    情景一:这只基金涨了好多,又回到前期的高点了,马上赎回,否则就来不及了。
    许多投资者购买基金的钱是可用于长期投资的,如果基金净值涨得多了就赎回来,那么这些钱又投资什么品种呢?什么时候再进入市场呢?事实证明进行波段操作的投资策略是错误的。
    以我公司管理的某基金为例,当2006年年初,基金净值突破1.2元后,大量投资者赎回基金,短线实现利润。但赎回并未阻挡净值快速上涨的步伐,也迫使投资者认识到,不投资的风险更大。当基金净值超过1.5元时,投资者才大量申购,中间已损失了0.3元的涨幅。该基金净值在2006年6、7月间达到阶段性高点,接近1.9元,后来的回调又让短线操作的基金投资者心惊胆战,当基金净值再次反弹到2元附近过程中,大量资金撤离了该基金。但基金后来的表现必将让这些投资者后悔不已,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基金又涨了50%。2006年初到2007年1月19日,该基金净值已涨了两倍多,但如果进行以上的波段操作,收益率可能只有60%左右。
    情景二:看起来股指要调整了,还是赎回一些,等到股指见底了再买回来。
    这种基金投资策略看似合理,但是投资者有预测股指走势的能力吗?股指下跌多少,才能判断出股指要调整了,而不是短期的波动?
    投资者没有专门的时间、专业的知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市场资金供求、企业盈利等影响股指走向的因素,也不可能较准确地预测股指的涨跌。往往在股市已出现比较明显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判断出股指可能要进行调整,这时再去赎回,很可能卖了个低点。去年7月份到8月初,A股指数从1700多点下调到1500多点,似乎市场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8月初接连两天我公司管理的某基金出现了较大金额的赎回,但是之后市场就强势上涨,基金净值一直没有过出现深幅的调整。该资金赎回的时机几乎是阶段性的最低点。
    根据对股指的判断,波段操作基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误区四:缺乏风险意识,全仓投入,
    仓促赎回。
    情景一:听说基金很赚钱,股票指数涨了多好,赶快去买基金,将定期存款全拿出来买基金吧!情况二:哎呀,基金跌了,原来买基金也会亏本的,还是赎回吧。
    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价格波动较大,既可能带来高额收益,也可能带来较高风险。如果道听途说,盲目投资,尤其是为了追求高收益,将原来不能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投资于基金,必然会带来较大风险。
    以2004年上半年为例,当时股市出现了久违的大幅上涨行情,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间,股指上涨了约30%,许多基金净值涨幅较大,跌破面值的基金也纷纷实现了正收益。基金销售出现了十分红火的局面,在银行门口排队买基金。听闻基金赚钱多,原不了解投资、不了解基金的人们也纷纷将存款转买基金。多只百亿基金诞生。结果后来市场深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大部分投资者直到2006年年初才解套。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知道投资有风险,要谨慎决策。
    误区五:别人都赎回了,我的那份资产会受损失。
    市场的巨额赎回潮,造成了一些持有人的恐慌心理:“别人的都赎回来了,我的那份是不是也应该落袋为安啊?”这种心理左右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另外一些投资者还担心,年底其他投资人的赎回,会导致基金净值的下降,从而使自己的资产遭受损失。
    其实这是对基金认识的一个误区,股票升值,许多投资人选择在高位大量卖出,会导致股票市值的下跌。基金不是股票,其净值并不会因为遭遇巨额赎回而下降,惟一影响其净值的是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即使基金规模跌破2亿元的设立下限,但只要投资组合是赢利的,其净值依然在面值以上。
    误区六:大盘涨了,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赎回持有的基金份额。
    大盘涨了,手中持有的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该赎回,这是一些基金持有人的认识误区。虽然“低买高卖”是股市中股票投资者应遵循的赢利原则,许多做股票短线的投资人也是习惯于在上涨趋势良好时便进行抛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套现,获得既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为股价下跌而带来的风险。但这样的股票操作手法,也套用在投资基金身上,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的净值,是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
    波动,它的投资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立竿见影。
    误区七:分红后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会减少。
    分红后,基金净值会有一个突然下落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投资人的收益会减少了。
    分红使得基金的净值下降,但是基金的累计净值依然是不变的,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也是不变的。
    实践证明,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在赎回后,会以更高的价格再赎回来,并且还要搭上一定的费用:根据规定,基金申购的赎回都是要交纳一定费用的,申购费率为0。25%~0。5%,一个来回,1。5%~2%的收益率化为乌有。
    所以投资于基金,除了投资者应对基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外,频繁地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对投资者来说不是一件明智之举,因为你既然选择了基金这种理财方式,你就应该充分信任为你理财的专家。
    误区八:既然股票能做波段操作,基金也能做。
    波段操作,是一些短线客长用的股票操作手法,但此方法并不适合于基金。首先投资基金,做波段不是成熟的投资理念。基金投资专家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由于各路基金,都有各自不同的投资规划和投资组合,而且由于价值投资为主导思想,致使基金投资常不可能马上见效,即使期间在面值之下徘徊也是正常的,因此,只要宏观经济是向好的,基金收益率就会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这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基金的持有人,其实是无法选择做波段操作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所谓基金的“高位”和“低位”。也就没有办法在“低点”买进和在“高点”卖出。
    误区九: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成熟的理财观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接受,于是传统的存款一族正逐渐把目光转向股票、外汇、黄金等投资品种,基金凭借其专家理财优势被市场青睐。但部分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只投资某一**公司产品、某一类基金产品甚至某只基金,从而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一位已经购买**平衡基金的客户长期坚持投资的“三三制”,即每月工资30%存款,30%保险,30%投资,而投资的主要途径就是购买各种类型的基金,尤其是新*金。这个客户满意地告诉**公司人员,虽然每个基金收益不是很高,但每个月下来总体收益相当于给自己多发一份奖金,而且整体风险低。
    误区十:盲目追求产品创新
    部分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盲目追求“第一只”的概念,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事实上,基金产品的创新有一定风险,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实际上还是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主要考虑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成熟程度等因素,而平衡型基金作为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产品,是很好的投资选择。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而且上下波动性很强。如果没有避险工具,市场单边下跌,基金的风险就会相当大。而平衡型基金能有效通过资产的配置达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目标:如果今年是牛市,可以调高股票的比例,如果认为这波行情走到尽头,那么就调高债券的投资比例。
    误区十一:对**公司的评价简单化
    目前中国基金市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标准,一些基金评级机构目前的评级也基本上停留在基金排名上,并没有涉及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大部分投资者对于**公司及基金经理的评定,只简单停留在过往业绩评价。国外评定一位**基金经理一般要看3-5年,10年时间才能产生一位**基金经理,而中国基金业只有6年多的历史,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只有1年半。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公司股东背景、治理结构、投资团队整体实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等多项因素。
    误区十二:像买股票一样买基金
    目前我国股市前景看好,但大批个人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主要是因为个股走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专门的研究才能发现。**公司作为专业投资理财队伍的优势极其明显,能够做出最优投资决策,让投资者轻松分享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投资回报。但部分投资者投资基金低买高卖,像买股票一样进行短线操作,而忽视基金的抗风险性和长期收益能力。以**平衡基金为例,其过去5年的模拟投资组合在牛市能够与大盘上涨同步,熊市中只承担大盘40%的风险,如果长期持有,累计收益将远远高于大盘的累计涨幅。
    误区十三:过分注重基金发行规模
    今年上半年,单只基金发行规模屡创新高。从基金产品上来讲,每一只基金,按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基金品种的特点与投资工具,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单只基金应有它合理的规模。多大的规模适合自己公司的投资、适合股票市场的容量、为投资人带来领先的收益,这就需要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来决定
    。如果**公司盲目追求发行规模,最终是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公司就明确提出,发行基金产品,更重要是做出业绩,树立品牌,而不应盲目追求发行规模。
    误区十四:盲目参与,感情用事。
    2006年的基金让投资者着实赚了一把,这得益于证券市场的持续走牛,但市场火爆同时也掩盖了一部分基金管理人真实的管理和运作能力。不同的基金风格和投资策略不同,产生一定的业绩差异应属正常.因此,抱着随便买,发行哪只买哪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活动评选
    误区十五:分红意识不强。
    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品,尤其是专家理财产品,其产品设计特点决定了基金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基金投资收益的均衡化,从而导致了基金净值变动的有限性。因此,以分红取代对基金的短期套利,应成为今后基金投资的真正“时尚”。
    误区十六:只认现金分红,排斥红利再投资。
    基金管理人在基金分配时都采取“二选一”的收益分配模式。但出于惯性的投资思维和落袋为安的想法,众多的投资者远离红利再投资。其实,红利再投资是一种互赢的分配模式,一则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既定的投资收益,二是可以减少基金管理人因大量派现而导致的现金流减少,而对基金持仓的品种进行被动式调整,使投资者的收益受到冲击和影响。
    误区十七:崇拜**基金及基金经理。
    **基金及基金经理,在基金产品的运作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基金投资是一个中长期的投资过程,检验和考核一只基金的管理运作能力还应当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考虑,而不能仅局限于一年或更短期的排名。
    误区十八:忽略成本,只计收益。
    实践证明,对同样持有一只基金的投资者来讲,进行频繁的申购和赎回,与持有一定周期相比,后者的收益明显大于前者。因为频繁的申购赎回产生的交易费率足以使投资者的收益折损不少。
    误区十九:集中投资,淡化组合。
    如果置基金产品本身的投资特点而不顾,或者集中投资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或者集中进行货币市场基金的配置,这种做法最终都会因为不能回避的系统性风险,而使投资收益受到影响。因此,在证券市场好转时,可适度增加股票方向的基金产品投资比例,否则则减少股票型基金资产,增加其它类型基金
    资产。
    误区二十:只看净值,不看基本面。
    一只基金的未来业绩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于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的能力,特别是基金配置品种的持续增长潜力。而要做到这些,还需要基金管理人建立科学的投资组合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投资者仅以净值的高低作为判断基金优劣的标准,而不研究和分析基金定期报告,不了解基金持仓品种的变化,也难以挑选到好的基金。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18: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