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初探 |
释义 | 1、社会污染毒害了学生的心灵 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党内滋生的腐败现象等,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了极大的负效应,成为引发学生索取不义之财、满足物质享乐而不惜铤而走险的催化剂。 一些影视、书刊、出版物等宣扬色情和暴力的文化毒品,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侵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诱使他们跌入犯罪的深渊。 2、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面临着危机。从违法犯罪学生的家庭来看,当前教育不当和有不良影响的家庭主要有五类,一是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分溺爱,甚至放纵,特别是有些孩子花钱无度,追求高消费,一旦家庭不能满足,就走上歧途。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分数,对学习成绩差或有某种缺点的子女,不是进行正确的疏导教育,而是嘲讽、打骂,造成孩子与父母感情对立,甚至离家“潇洒走一回”而浪迹于社会。三是有些家长不负责任,忙于工作或只顾赚大钱;有些家长文化素质低,管教无方或无力管教。四是父母本身品行不端、行为不检、他们赌博、酗酒、偷盗、生活腐化等对子女的思想、道德、行为都会起到毒害的作用。五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孩子成了多余的人,谁也不愿管,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心灵受到创伤,导致性格孤僻、乖张,有的甚至冷酷、无情。曾有一个教学班,班上56个学生,其中父母离异的家庭就有16个;还有几个学生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凡此种种,久而久之,家庭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致使孩子慢慢地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消极影响 (1)学校教育远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上学不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得高分、升重点、考大学。升学率成了人们对学校的唯一要求,因此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为了达此目的,不惜加班加点,补课泛滥成灾,课余时间补,假期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补,学生的童真就耗在这浩如烟海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补课、考试中。学校本该是孩子的乐园,可却成了他们望而生厌的地方。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本来就丰富多彩,当学生厌倦了校园生活之后,就必然到四面八方搜集新奇的信息。于是,各种腐败下流的书刊、录像厅和电子游戏室成了部分学生精神寄托之所在,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腐蚀和扭曲。 (2)一些学校未将政治思想教育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法制教育不力,心理品质教育不够,工作不落实,表面文章多,真抓实干少,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过细的思想工作。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不捣乱、好好听课、成绩好就行了;而对他们的个性心理健康,独生子女的处事态度,内心世界的变化很少下功夫去了解、研究,更谈不上去教育引导,以至于有的学生违法犯罪后,老师还茫然不知、不信。 4、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力、约束力差 中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远未形成。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缺乏鉴别力;好奇心、好胜心强,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哥们义气重,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阅历浅,认识事物、分析总是简单片面;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自控力、约束力差……这些是导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观原因。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