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制造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释义
    一、制造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发布虚假信息,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其法律后果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立案标准
    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五万元以上的;
    2.造成投资者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3.致使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的;
    4.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的;
    5.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特征
    1.客体要件。法律网提醒您,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