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道德 |
释义 | 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文化中,“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伸其义,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等意。任何社会,为了社会的安定以保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都要求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在阶级社会里,则表现为根据一定的阶级利益引伸出来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一定的行为原则和规范是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们一经产生,就作为一种善恶标准,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善恶观念、情操和意向,集中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下来,成为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范。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适应一定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形成,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遍及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的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中。道德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