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虚假手段胁迫合同的效力
释义

1、 以虚假手段胁迫合同生效(《合同法》于2020年12月31日到期)
    

合同可能无效,也可能被撤销

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利益;(3)以法律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四条可撤销合同
    

一方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下列合同:
    

(1)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2)在签订合同时,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当事人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合同的,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可撤销合同的适用范围
    

可撤销合同的适用范围应当限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4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民法通则意见》第71条规定:“如果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种类、质量、规格和数量的错误理解使行为的后果与其本身的意思相反并造成重大损失,则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在本案中,误解是由误解方自身的过错造成的,即误解方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而不是由他人的欺骗或不当影响造成的
    

(II)根据中国司法解释,明显不公平的合同
    

,明显不公平是指一方利用其优势或另一方缺乏经验,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和等额赔偿原则的民事行为,胁迫或利用他人的危险
    

在欺诈或胁迫下订立的合同显然违反了中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一方当事人声称另一方当事人处于危险之中,并强迫另一方当事人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以寻求不正当的利益利益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是利用他人的危险
    

对于上述三个方面,利益受损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欺诈是指行为人故意将虚假情况告知另一方或隐瞒真实情况以诱使另一方虚假表达意图的行为。胁迫,是指威胁损害对方或者其亲友的合法权益,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图行事的行为。将欺诈签署的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有以下理由:(1)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欺诈和胁迫属于不真实的意图表达。只有当事方知道是否存在欺诈和胁迫。是否属实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并尊重自己的意愿。(2)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后,其法律后果与无效合同相同,受害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合同。在某些情况下,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很小,而且另一方当事人希望履行合同,因此他愿意继续履行合同,以保护其直接利益。(3)维护善意第三方的利益。以欺诈或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合同的解除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如果一方将其通过欺诈或胁迫手段获得的财产转让给第三方,并且第三方善意地获得该财产,则被欺诈或胁迫的人不得对善意的第三方使用合同。以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作为可撤销合同,意味着被害人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申请撤销,而且可以维护合同的效力。如果某些合同继续有效和履行,它们将增加交易和社会财富。
    

III.最新信息(《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78条
    

在下列任何情况下,要约无效:(一)要约被拒绝;(二)要约被依法撤销;(三)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届满时未作出承诺;(4) 通过小编的介绍,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以虚假的胁迫手段签订合同,合同可能无效或合同可能被撤销,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lvba.com的相关律师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