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国三大法律关于近亲属范围的规定 |
释义 | 我国法律中关于“近亲属”范围的规定 (一)民法中的“近亲属”范围 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关于监护人的规定条文中出现了:“近亲属”一词,为了明确“近亲属”的范围,1988年1月2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是我国法律对亲近属范围的最早规定。 (二)刑事诉讼法中的“近亲属” 201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这一条实际上继续沿用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六)项关于近亲属的规定。 (三)行政诉讼法律中的“近亲属”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从上述法律规定看,行政诉讼法律中的“近亲属”范围最大,概括吸收了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的人为“近亲属”,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最窄。 不论是在民法体系还是刑事法律体系抑或行政诉讼法律体系,关于近亲属的规定,最重要的是都赋予近亲属很多法定权利。如果法律对近亲属范围规定不一致,或者不合理,不但会对公民的诉讼权利造成重大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诉讼活动的开展。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完善有关亲属制度的立法,避免出现不同法律不同近亲属的现象。 以上就是法律咨询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行政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如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