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证据交换的范围
释义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37 条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可见,民事诉讼 的证据交换的启动程序有两个。
    一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 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二是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而中规定, 对“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 证据。既然是“案情复杂”或者是“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就“应当”组织证据交换,而不是“可以”组织证据交换。这也表明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 中的超职权主义倾向在新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仍然存在。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下列证据不宜进行交换。
    第一,法律 保护的关乎公益和隐私的证据。
    第二,非法获取的证据。
    第三,属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经过分析的具有智力成果性质的资料。
    第四,当事人重复要求出示证据 以期拖延诉讼的。
    第五,利用其他方法获得相应证据材料比进行证据交换更为简 约和经济的。
    第六,证据交换利益严重背离公平原则和公共利益的。
    鉴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应当在统一的证据规则中对证据交换的排除事项作出明确的 原则性规定,以便各级人民法院遵守执行。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