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合同的内容趋于标准化 |
释义 |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来,由于“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情况,劳动合同内容呈现“空心化”的趋势。由此,用人单位的“单方管理权限”通过劳动合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相应的,劳动者的权利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为此,新法力图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劳动合同内容的标准化 劳动合同内容趋于“标准化” 面对劳动合同内容标准化的趋势,将来用人单位如果再利用“空心化”来实现用人单位的单方管理权限,将变得十分困难,这对劳动者的利益保护相对有利。但是,笔者以为,一纸书面规定并不能对未来的劳动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劳动合同的很多内容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新法的“标准化”机制将可能僵化劳动关系,值得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劳动合同内容的“空心化”,具体指劳动合同的约定内容较空洞、简单,或者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来明确。有些合同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也大都停留在对现有法律规定的重复上。 例如,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很多劳动合同一般只是约定:甲方(劳动者)的工资报酬需要按照乙方(用人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调整。还有,工作岗位同样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很多合同却这样约定:乙方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调整甲方的工作岗位,甲方应该服从。 这次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新法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扩展有利劳动者的必备条款《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新法则规定,劳动合同还应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工作岗位;工作地点;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危害防护。 同时,新法删除了“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这两个必备条款。实践中,这两个条款被用人单位滥用,以至于劳动者往往因此处于不利的地位。 加大惩罚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过去,劳动合同之所以被空心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尽管《劳动法》规定了七项必备条款,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很多用人单位视必备条款为“可备条款”。 为此,新法加大了用人单位不约定必备条款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新法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这样,劳动合同的内容成为了劳动监察行政处理的对象。 新法还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缺失必备条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赔偿责任,按照有关部门的学术解释,甚至包括“精神损害”。 约定不明时,按照三个原则处理 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利用约定必备条款的模糊性,实现逃避法律义务的目的,新法进一步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按照下列原则确定:一是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二是当事人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三是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特殊情况下,约定内容转化为法定内容 新法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以实现劳动合同内容标准化: 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义务,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新法规定,这种约定条款是无效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按照、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新法还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章作业、强迫劳动的,劳动者可以拒绝履行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此外,试用期工资标准不低于同岗位最低工资,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后正式工资的80%。如果当事人约定服务期的,在服务期内,用人单位还必须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调整劳动者的工资,此时,当事人原先的约定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劳动合同变更必须书面协商一致 实践中,当事人对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往往遵循“实际履行”原则,法律并不要求当事人必须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为进一步保证劳动合同内容标准化的效果,新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劳动合同变更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换句话说,如果当事人不能协商一致,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仍要履行原合同内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