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
释义
    农村社会救助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于陷入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的助人及自助活动。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市民政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则是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难点。从单项救助制度来看,目前全市基本上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定期定量救助制度。从农村社会救助的整个体系来看,六盘水市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但这个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可以说只搭建了一个平台,许多具体的救助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丰富,才能真正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农村社会救助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使农村社会救助形成完整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是:“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府主导”强调的是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办法措施;“民政主管”是指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其归口管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组织、协调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部门联动”是指各级政府组成部门或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救助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应的救助工作;“社会参与”是指广大的各族群众、各界人士、群众团体和个人,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为困难群体救助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向下移,以乡镇或街道为主体,使之成为救助方与救助对象之间的中介,救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媒介,构建起“上下统一”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
    (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在制定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法规的同时,一定要抓紧推进各单项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建设。我们要结合六盘水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六盘水的总体要求,加快全市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建立健全、完善和整合,使各项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为规范全市农村社会救助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环境。
    (三)建立稳固的救助资源供给系统。救助资源有现金、实物、服务等三种,其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救助供给资源的短缺与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救助的最大瓶颈。只有真正解决了救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配置三个方面的问题,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救助资源供给系统,才能为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关于救助资源的开发问题。当前政府对社会救助资源的投入总量明显不足。六盘水市2005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政事业经费支出的总额为7468.64万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2.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6%。与2004年相比,对民政政事业投入资金总量尽管增加了,但是占财政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总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公共财政,尽快完善财政在经济领域的“渐退机制”和对社会救助的“渐入机制”,切实做到有进有出,是下一步开发各级政府救助资源的实质与核心。民间救助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今后应当健全社会帮扶系统,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关于救助资源的整合问题。我们现有救助资源主要有六类:一是财政投入;二是福利彩票公益金;三是慈善募捐资金;四是政府各部门、群众团体和企业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性优惠减免;五是临时性的社会捐助;六是志愿者提供的社会报务。在救助资金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围绕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进行相应的救助资源的整合,厘清救助对象和投入重点,是提高救助资源使用效益,解决救助资源总量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共同参与。
    关于救助资源的科学配置问题。一是国家总体救助资源的配置,就是国家财政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中规定多大的比例用于社会救助。二是救助资源本身的配置,就是救助资源内部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救助资源中多大的比例用于东中西部、多大的比例用于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都需要进行通盘的考虑。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资源配置都涉及到配置方向问题。只有配置方向正确,配置的效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
    (四)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系统。对社会救助的监督渠道主要有部门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司法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新闻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从性质上可以分为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把这几方面的监督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监督系统,将社会救助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是校正救助政策,争取社会支持,提高救助效益,使救助工作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操作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作为社会救助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社会进行沟通,主动公布救助信息,使救助对象和社会各方了解有关救助政策;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困难群体的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物质、现金和服务方面的供给。逐步形成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社会、救助部门与救助对象、工作部门与监督部门、社会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促成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整体合力。
    (五)建立健全社会帮扶系统。一是要认真总结现有帮扶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二是要使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尽快成立六盘水市慈善总会。四是要积极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的救助资源,努力提高救助的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大社会救助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募捐活动。
    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必须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一手抓体系建设,一手抓单项救助,逐步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提高救助效益,努力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力度。加大学习宣传和落实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力度,使《条例》的各项规定在我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让《条例》内容和精神家喻户晓,确保做到应保尽保。目前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比较低,分散供养人年标准625元,集中供养人年标准平均1320元,只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五保沦为一保或者不保。要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立法精神,充分考虑五保对象的衣、食、住、医(教)、葬五个方面的需要,制定切合六盘水实际新的供养标准,使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结合六盘水实际,实行县级财政统筹解决农村五保供养资金问题。同时,建立农村五保财政专户,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要健全、完善和落实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有关政策。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敬老院用地和开展的经营活动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对分散供养的要签定供养协议书,明确帮扶责任,确保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力度。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市共有43所农村敬老院,床位数624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62人,床位利用率58%,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4.86%。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新建10所农村敬老院列入“十件实事”之一,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全市将达到90个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3000张以上,基本上达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敬老院。针对现有敬老院规模小、床位少、利用率低的现状,在新建敬老院项目基础上,要注重对现有敬老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整合,使每一个敬老院床位数达30张以上。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床位利用率,建立敬老院星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比,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让院民满意。
    
    进一步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设。目前,全市均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临时性救济为辅、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要尽快将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转变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实行补差救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认真总结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践经验,修改实施意见,降低起负线,减化有关救助手续,让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得到落实。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真正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同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让考上大中专学校就读的困难群众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四是要制定计划,改善贫困群众住房难。五是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支持力度。六是定期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为困难群众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七是经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八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群众就业培训工作力度,让每位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有组织地推荐困难群众就业,这才是最大的救助。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9: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