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时效起算方式 |
释义 | 一、如何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时效起算方式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一般的诉讼时效是3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诉讼起诉流程是什么 法律网提醒您,民事诉讼起诉流程如下: 1.选择管辖法院。 2.确定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只有弄清楚原告想要维护的是什么权利,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才可能考虑你所提出的主张从法律上能不能得到支持。 3.写好诉状。法律网提醒您,在明确了以上问题之后,原告要做的便是如何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起诉状。 4.取得一定证据。有了诉状之后,可以去法院立案了。至于如何立案,现在讲究司法便民。根据法官的要求提交立案所需的材料即可立案。 5.在法官指导下出庭参加诉讼。案件经过立案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必须最终给原告交付一件成品-判决书(裁定书),这就是原告要得到的结果。 三、民事诉讼一般开庭几次才能解决 民事诉讼一般开庭几次才能解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简单的民事案件只需要开一次庭即可,但是,对于复杂的民事案件,很有可能开庭两次以上。实务中,我们判断开庭次数应当就具体案件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审判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在法院或其他适宜场所设置的法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